NJMD-喜讯|我院河道海绵建设实践工作喜获2022年度江苏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奖
2022-09-29

近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2022年度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名单,由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牵头申报,东南大学、南京市建设工程储备中心、武汉新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河道海绵治理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成果项目获2022年度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这是我院以科技创新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战略所取得的重要技术成果。


江苏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评选活动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是江苏省住建领域创新应用方面的最高奖项,每年度评选一次,该奖项在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科技高峰,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密切结合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2022年度全省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成果共62项,在经过材料申报、社会公示、专业初评、初评公示、评审公示后,确定了28项成果为江苏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

《河道海绵治理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成果项目是以《南京市河道海绵技术应用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技术引领,结合多项河道海绵治理措施集成创新与应用推广,利用监测手段和数值模型预测评估河道海绵治理成效的系统性创新成果。

2020年10月,项目组结合南京市及省内外城市河道海绵建设实践经验,率先出台了南京市级层面的河道海绵导则,明确了河道海绵建设的定义和内涵,对南京市乃至其他地市的河道海绵工作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技术引导作用。目前,《导则》内容的影响力继续提档升级,已于2021年以南京市地方标准《河道水系海绵建设技术规范》正式立项,该标准已处于征求意见稿阶段。



项目背景

2022年3月,《南京市“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印发,提出力争到2025年海绵城市建成范围达到40%以上,围绕“建筑住区、道路广场、河道水系、公园绿地”四类项目分类施策,从试点引领转为系统化推进全域建设。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方案转输通道和最后环节,河道水系的海绵建设工作开展非常重要,是进一步落实新时代特大城市海绵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更好指导南京市各相关单位真正落实河道海绵理念,增强河道海绵工程系统性和整体性,提高设计、施工、验收与效果评估、运维管理水平,结合南京市及省内外城市河道海绵建设经验,《导则》对河道海绵定义进行全新阐述,提出从问题和需求分析导向、方案设计到校核的技术应用总体思路。


主要创新点

《导则》聚焦河道水体及蓝线保护范围,正式对河道海绵工作的开展进行技术引导,对河道海绵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述,打破了《导则》出台前对河道水系带状区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概念模糊的困局,提出了从问题和需求分析导向、方案设计到方案校核的河道海绵技术应用总体思路。

《导则》明确了河道海绵技术应用的总体技术路线、控制指标、河道海绵适用技术、工程实施、验收评估和运维监测等要求,在全省乃至全国首次提出“三个维度、四个方面”系统性实施方案技术指引,确保河道海绵理念有效落地。


项目还研发了一系列以污染物控制与生态修复为特色的河道海绵治理创新技术,包括基于末端智能分流精准截污和高效净化填料的河道外源污染控制技术;突破常规将河道清水湿地、生态砾石床、河流栖息地营造技术等纳入河道海绵治理技术体系;研发构建了河道海绵新型监测评估和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借助GIS和二次开发封装的“水文-水动力-水质”模型(SWMM-MIKE11管网河道耦合模型等)进行场景模拟推演、绩效评估,形成集数值模拟和仿真的河道海绵场景模拟推演与绩效评估创新技术,形成了多项知识产权和高质量论文。


成果转化与应用

本项目成果已被多次应用于指导南京市河道海绵水系治理工作,应用范围还拓展至省内外(如商丘、栾城等项目,累计投资超20亿元),形成了多点推广应用的良好态势,为河道海绵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技术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项目类型涵盖水环境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水质提升修复、生态系统重构、幸福河湖建设等工程类型,该创新成果为河道海绵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技术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了良好的保驾护航作用,为各地“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落地,海绵城市建设区域面积占比的增加,为高水平、高质量、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技术产品研究院 成昌艮)

近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2022年度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名单,由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牵头申报,东南大学、南京市建设工程储备中心、武汉新烽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河道海绵治理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成果项目获2022年度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这是我院以科技创新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战略所取得的重要技术成果。


江苏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评选活动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是江苏省住建领域创新应用方面的最高奖项,每年度评选一次,该奖项在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科技高峰,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密切结合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2022年度全省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成果共62项,在经过材料申报、社会公示、专业初评、初评公示、评审公示后,确定了28项成果为江苏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

《河道海绵治理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成果项目是以《南京市河道海绵技术应用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技术引领,结合多项河道海绵治理措施集成创新与应用推广,利用监测手段和数值模型预测评估河道海绵治理成效的系统性创新成果。

2020年10月,项目组结合南京市及省内外城市河道海绵建设实践经验,率先出台了南京市级层面的河道海绵导则,明确了河道海绵建设的定义和内涵,对南京市乃至其他地市的河道海绵工作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技术引导作用。目前,《导则》内容的影响力继续提档升级,已于2021年以南京市地方标准《河道水系海绵建设技术规范》正式立项,该标准已处于征求意见稿阶段。



项目背景

2022年3月,《南京市“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印发,提出力争到2025年海绵城市建成范围达到40%以上,围绕“建筑住区、道路广场、河道水系、公园绿地”四类项目分类施策,从试点引领转为系统化推进全域建设。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方案转输通道和最后环节,河道水系的海绵建设工作开展非常重要,是进一步落实新时代特大城市海绵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更好指导南京市各相关单位真正落实河道海绵理念,增强河道海绵工程系统性和整体性,提高设计、施工、验收与效果评估、运维管理水平,结合南京市及省内外城市河道海绵建设经验,《导则》对河道海绵定义进行全新阐述,提出从问题和需求分析导向、方案设计到校核的技术应用总体思路。


主要创新点

《导则》聚焦河道水体及蓝线保护范围,正式对河道海绵工作的开展进行技术引导,对河道海绵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述,打破了《导则》出台前对河道水系带状区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概念模糊的困局,提出了从问题和需求分析导向、方案设计到方案校核的河道海绵技术应用总体思路。

《导则》明确了河道海绵技术应用的总体技术路线、控制指标、河道海绵适用技术、工程实施、验收评估和运维监测等要求,在全省乃至全国首次提出“三个维度、四个方面”系统性实施方案技术指引,确保河道海绵理念有效落地。


项目还研发了一系列以污染物控制与生态修复为特色的河道海绵治理创新技术,包括基于末端智能分流精准截污和高效净化填料的河道外源污染控制技术;突破常规将河道清水湿地、生态砾石床、河流栖息地营造技术等纳入河道海绵治理技术体系;研发构建了河道海绵新型监测评估和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借助GIS和二次开发封装的“水文-水动力-水质”模型(SWMM-MIKE11管网河道耦合模型等)进行场景模拟推演、绩效评估,形成集数值模拟和仿真的河道海绵场景模拟推演与绩效评估创新技术,形成了多项知识产权和高质量论文。


成果转化与应用

本项目成果已被多次应用于指导南京市河道海绵水系治理工作,应用范围还拓展至省内外(如商丘、栾城等项目,累计投资超20亿元),形成了多点推广应用的良好态势,为河道海绵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技术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项目类型涵盖水环境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水质提升修复、生态系统重构、幸福河湖建设等工程类型,该创新成果为河道海绵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技术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了良好的保驾护航作用,为各地“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落地,海绵城市建设区域面积占比的增加,为高水平、高质量、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技术产品研究院 成昌艮)

上一条:NJMD-新闻 |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规划导则》(送审稿)顺利通过审查 下一条:NJMD-新闻 | 我院两项关键技术成果入选《2022年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